近年來,國外紡織品技術性貿易措施日益嚴格,準入門檻越來越高。影響紡織服裝企業產品出口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鞋帶廠原先具有的產品價格優勢已經越來越不明顯,產業鏈的優勢也日漸消失,一些鞋帶廠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對此——鞋帶廠應向“效益導向型”轉變。
山東煙臺出口鞋帶產品的70%~80%輸往日本,日本一直是煙臺紡織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今年第一季度,山東煙臺檢驗檢疫局共檢驗出口日本紡織服裝產品3601批、貨值9973.1萬美元,同比分別減少6.56%和3.21%。
近年來,日本不斷出臺針對進口紡織品的法律法規,門檻越來越高。加之影響鞋帶廠出口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企業原先具有的產品價格優勢已經越來越不明顯,產業鏈的優勢也日漸消失,一些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鞋帶對日出口形勢嚴峻,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日本官方法律法規對紡織品中有害物質的限量指標和紡織品燃燒性能均有詳細規定:2010年發布實施《化學物質審查規制法》;2011年日本紡織行業制定了紡織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的自律標準,并進行特定偶氮染料檢測;2012年3月,日本經濟貿易產業省發起倡議,對多氯聯苯(PCBs)含量大于50ppm的顏料色粉進行調查和質量鑒定,對于此類PCBs嚴重超標的色粉顏料,將責令停產撤出市場。一系列的紡織服裝產品限制措施對出口企業造成巨大影響。
企業經營成本上升
鞋帶廠歷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部分企業向內陸遷移,沿海地區的用工缺口不斷增大,熟練縫紉工更是“一工難求”,結構性用工矛盾突出。經濟發展帶動勞動力價格急速攀升,而薪資待遇提高、保險福利增加已不能滿足工人的要求,發展潛力、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等也作為選擇工作的標準,企業要破解招工難題,必定要努力優化“軟件”,加之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經營成本大大增加。
出口產品缺乏競爭力
長期以來,出口鞋帶廠主要以貼牌加工(OEM)為主,產品設計研發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品牌,增長方式較為粗放且利潤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日本地震后訂單量大幅萎縮,而新興的東南亞國家又以價格優勢爭奪訂單,貿易環境不容樂觀。同時,“大產業、小企業”的特征明顯,小企業數量眾多,行業門檻較低,產品可替代性很強,極易造成企業間無序競爭,不利于行業的良性發展。